趣观历史 2019-07-10 17:31:12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人活一世,终有一死,即便成功人士也难逃这一宿命。不过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些成功人士在弥留之际,往往会将许多人生经验和心得留给后辈,希望对他们能够有所裨益。胡雪岩作为清末著名“红顶商人”,依靠经商获得了声名和地位,而他在临死之前却告诉子孙“勿近白虎”。那么令胡雪岩心有余悸的“白虎”到底是什么?

▲胡雪岩画像
这一切还要从胡雪岩与盛宣怀的恩怨情仇说起。在清末,有两位著名的“官商”,一个是胡雪岩,另一个则是盛宣怀。虽然二人都曾富甲一方,也都获得朝廷官员的身份,但二人却有着本质区别。胡雪岩出身低微,12岁时父亲去世,他便到杭州当学徒谋生,最后进入信和钱庄,从打杂做起,一步步成长起来。钱庄于掌柜没有子嗣,就把这个勤快的小伙子当做儿子,弥留之际将这座价值5000两白银的钱庄赠予胡雪岩,这便是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相比起“由商入官”的胡雪岩,盛宣怀在本质上更接近于官员而非商人。盛宣怀当初连乡试都没考中,全靠主公李鸿章(盛宣怀为其幕僚)的一路提携,这才负责创办并管理各类洋务企业。
清末传奇富商胡雪岩,临终告诫子孙“勿近白虎”,这话是何含义?

▲胡雪岩故居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胡雪岩获得新任闽浙总督左宗棠的信赖,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事宜,其名下的阜康钱庄获利颇丰,而他也依靠自己“亦官亦商”的身份周旋于洋人和清朝官员之间,还购买军火装备为左宗棠训练了一支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左宗棠与胡雪岩从此结下了深厚情谊,在左宗棠率军西征收复新疆之时,胡雪岩亲自出面,先后六次替左宗棠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以充军费,为新疆收复立下汗马功劳,被清廷授予布政使衔(从二品),赏穿黄马褂、可戴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

▲盛宣怀蜡像
李鸿章操办洋务,也想获得胡雪岩在资金和商场人脉上的助力,然而左宗棠一向与李鸿章不对付,所以禁止胡雪岩与李鸿章来往。盛宣怀作为李鸿章的心腹,见此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胡雪岩耗银2000万两在上海开办蚕丝厂,企图垄断丝茧贸易,不料引起外商联合抵制。一开始,胡雪岩高价收购国内新丝数百万担,稳稳占据上风。然而不料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加上“中法战争”爆发,胡雪岩高价手来的生丝价格暴跌,一时间资产急剧缩水。

▲清朝银锭
走投无路之际,胡雪岩便想从汇丰银行贷款以获取宝贵的流动资金。谁知盛宣怀却继续利用自己的身份同时向汇丰银行申请大额贷款,而且明言是中堂大人急需用钱。汇丰银行无法,只好拒绝胡雪岩的贷款请求,胡雪岩这下只能变卖东西来偿还债务。最终胡雪岩以极低价格将生丝厂出售,却被盛宣怀暗中买入,后来他更是以此基础开办华盛纺织总厂,又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的名义,控制了大纯、裕春、裕晋诸多纱厂。

▲胡氏宗亲在胡雪岩画像前上香
胡雪岩家产去半的消息传出后,各地官僚竞相前往阜康钱庄提取存款,同时还有人趁机敲诈勒索,挤兑风潮最终使其破产。就这样,胡雪岩在穷困潦倒与不甘中抱憾去世。临终前,他告诫自己的家人“勿近白虎”,很显然,“白虎”指的就是白银,胡雪岩一生成也“白银”,败也“白银”。他从一个钱庄掌柜用了几十年发展成为清朝首富,最终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变得一贫如洗,全都是因为这个“吃人不眨眼”的“白虎”。至于胡氏后人,也确实谨遵遗训,再无一人踏入商场。
参考资料:
《胡雪岩传》《胡雪岩传奇:红顶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