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恩俊字说节气之立秋: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2025-08-07 10:17:44
  • 0
  • 0
  • 0


□卢恩俊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

  说起四个节气之首的汉字,是个很有意趣的事儿。春是阳光下破土而出的芽儿,夏是烈日下辛苦劳作的人儿,秋是催促节气更替的虫儿,冬是表示年终的绳儿,这四个字眼,童话般串联起二十四节气的农事。品读四立之一的“秋”,更有一串闪光的字眼与它同辉同趣。

  “秋”是一只蟋蟀。“秋”在早期的古文字中,有很多不同字体,虽写法各异,但基本上是一只小虫子的象形,尤其像一只蟋蟀。蟋蟀鸣秋,寓意“秋天”。在《诗经•豳风•七月》就有专门写蟋蟀在秋天的活动轨迹:“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的活动规律,是古代重要的农时参考,与古代农业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蟋蟀七月在野,八九月入宇入户,正像秋禾一样,七月正是旺长走向成熟之时,到八九月就收藏入户了。先秦佚名诗也说:“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役车其休”。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结束,役车也将收藏。“岁事先教蟋蟀催,暮云楼阙殷轻雷”,蟋蟀成了自然的节奏,将季节的轮回付之于一声声婉转悦耳的吟唱。

  “秋”是禾火燃烧。小篆“秋”的字形为左“火”右“禾”,自秦隶变成了左“禾”右“火”至今。立秋的“秋”,从禾与火组成的文字角度来看,也就是那些禾从春夏的嫩绿、翠绿、青绿、黄绿走向火焰色的颜色,就是“秋”了。跨过立秋这道栅栏,一个金灿灿的季节迎面走来。

  “秋”是诗人心头的“愁”。“草木摇落而为秋”。那摇动“一叶落”的秋风渐起,往往勾起人们“悲秋”的情绪,那个“秋”,在诗人“心”上,就成了“愁”。因此在古诗中,虽然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对秋的赞美名句,但悲秋色彩的古诗还是占了主流。就连南宋壮词派的辛弃疾也把秋与愁连在一起:“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想说“愁”却说“秋”,把愁字下面的“心”字去掉了,无心的“愁”就是“秋”了,很有意味。所以,古代写立秋节或秋天的诗更是以悲秋为主流。尤其是柳宗元的乡愁,恨不得将千山万峰也化作千万个眺望家乡的身躯:“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秋”是农人指尖的“揪”。“揪”(“jiū”)字一个提手,表示手的动作,它是用指尖把“秋”的目标“揪”下来。到了秋天人们要摘收果实,这个“揪”的动作和秋天就有了关系。“揪”与“秋”,还有一层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这里的“揪”,有收敛之意,所以秋天是收敛的季节,万物在这个季节里收敛成熟。

  而比这个“揪”多一笔画的“楸”字,也与秋天有关联。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立秋日这一天,宋代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皆剪成花样戴之。戴楸叶是古时立秋节俗,人们用戴楸叶的方式来迎接秋天的到来。范成大的《立秋二绝》其二中写道:“折枝楸叶起园瓜,赤小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正如刘言史的“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诗句说的那样,立秋了,天气逐渐凉爽起来,天与云已经收起了夏日的颜色,落叶簌簌飘下,那是立秋之际报秋的声音呀!

  “秋”自一个“交”字始。立秋也叫“交秋”,交秋意味着夏天把天气控制权“交”给秋天。秋天是一个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交秋”自“一叶落”始,早在西汉《淮南子•说山训》便有“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的记载,又因为梧桐树在秋天最先落叶,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成语。所以宋代朝廷在立秋这天,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皇宫殿内培养,等到“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会高声向皇帝奏报:“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然而,立秋交秋的过程,并非像典故说的那么简单,实际是“夏”往往恋权,迟迟不肯将控制权完全交出。所以,这个时段的气候,依然暑气难消,人们把这样的天气叫“秋老虎”。这时段因为暑气未尽,“秋老虎”杀出来,也会酷热难耐。宋代大诗人陆游在“秋老虎”折磨里曾发出如此感慨:“毒热秋未衰,吾庐况浅迫。虽云日一浴,流汗沾衣帻。”民间有“晚立秋,热死牛”“秋后一伏热死人”等谚语,南方地区还有“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的说法。

  “秋”于一个“咬”字立。也许正是由于暑热难消,所以民间流行“咬秋”习俗,用以表达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愿。细思来,立秋的“咬”,倒像是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种身体记忆。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气转凉,西瓜少了,这个风俗大概是为了让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们,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咬”的行为,对烈日下的瓜农和即将离去的西瓜,表示一种留恋和敬畏。常言“叶落而知秋”,这里可谓“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枣”,似乎又是强化一种向往和等待。俗话说:“七月十五捡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立秋吃枣,正是枣子初红时,也就是青红相间,人们吃着青一半红一半的枣子,慢慢品味着枣的初甜,期待着枣子老熟后的甘甜。

  “寒暑功前定,春秋气可推。”如今对这个“咬”字,又有了新的体验:春秋两个节气,一个是“咬春”,恨春暖来得慢,一个是“咬秋”,恨暑气走得迟。用一个“咬”字,催促季节更替,多么的富有诗意。

  立秋了,人们在蟋蟀的吟唱里,咀嚼甜甜的音韵,迎来了“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的凉爽宜人之气象。

                        (原载2025年8月7日齐鲁晚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