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恩俊节气随笔:夏至昼晷已云极
2022-06-24 05:46:55
  • 0
  • 0
  • 1

○诗涧(本名卢恩俊)

  夏至,二十四节气第十个节气,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节气之一,也是古人眼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相传在周代,古人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日影最长和最短的两天,分别定为夏至和冬至,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道“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二十四节气中,也唯独这两个节气含“至”字。古语有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按传统解释,阳盛至极,阴气便升,所以夏至之至是“阴气之始至”,故夏至又称“一阴生”。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冬至起,阳能从地心向上走,阳气开始了;夏至起,阴气慢慢从地心往上走,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

  冬夏二至,是古人非常重视的节气。自古就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周秦时代以十一月为正月,那时的冬至时间实际更接近现在的春节。后来过年和冬至分别庆祝,但冬至仍被称为“亚岁”。是日,皇帝亲自主持“祭天大典”,民间也是欢度冬节如过大年般热闹。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夏至,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正所谓“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夏至日,祭地祇,以其阴,故五月一阴生之日,当阴气升而祭之。”夏至这天是太阳的转折点,是昼长夜短向夜长昼短的过渡吉日,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好时节。因此夏至祭祀地神,是要助地之阴气,而保佑丰收、健康平安。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中有:“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夏至时节,出现炎热加剧、蝉鸣、雷电、彩虹等物候和天气现象。

  夏至过后,阳气衰阴气生,所以说“二气各西东”。 这种气候,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时常会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天气,降雨范围小,分布不均匀,被称为“夏雨隔田坎”,也是诗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奇特天气。人们盼着夏至这天有个好天气,日后会有个好收成。民谚云:“夏至见青天,有雨到秋边。”“夏至有雷声,秋后欠收成。”古代人们夏至祭祀地神,祈求风调雨顺、灾消年丰,朝廷也将此纳入了礼典。《周礼·春官·神仕》说:“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周礼·春官·大司乐》载“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祗皆出,可得而礼矣。”《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祗,皆用乐舞……”冬至祭天、夏至祭地的习俗历代延续,到了明清尤甚。“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描写了明朝皇帝夏至日率领百官祭祀地祇活动。清代更重视此节,每逢夏至日,皇帝都要率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被称为“国之大典”。

  夏至时节,芒种刚过,新麦收获,早黍登场。《诗经》中说“年丰多黍”,聚集食角黍也是一种欢庆年丰的仪式。夏至,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间食俗。“南方夏至粥,北方夏至面”“晨煮麦粥供家祠及五杞”“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夏至节日食粽”……白居易也写了诗句,怀念在苏州的夏至吃食:“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时至今日,各地仍然保留各种趣味盎然的节日食俗。例如我现在居住的南京,立夏之后就可吃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枇杷、杏子。而在北方的老家,这天吃面条,既可以尝新庆丰收,又可以讨一个长长久久的吉利,此俗延续至今。所以,我国华北地区普遍流传着 “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夏至当天,“立竿无影”。这一天,正午时分的太阳呈现出接近绝对的直射状,所以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现象。过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所以就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唐代权德舆的《夏至日作》,用辩证手法写了夏至:“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夏至节,承载的是人们对大地的信仰。数千年来,从朝廷至民间,皆尊崇自然护佑,相信万物有灵,将它当成一个重要节日,用各种仪式、民俗来期盼丰年,追求人和万物生灵的和谐与繁盛。如今再看,这个节日也是华夏文明崇尚“天地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例证。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