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天中的大暑
2022-07-24 10:13:20
  • 0
  • 0
  • 0

暑天中的大暑


字诗涧(卢恩俊)

大暑是24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和小暑的相同点,都是反眏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从小暑走到大暑,已进入暑热至极的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暑景方徂,时惟六月。大火飘光,炎气酷烈”。大暑节令正值六月“中伏”,相对小暑,更加炎热。炎热到什么程度呢?“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烘炉中”。

大暑里的酷热,是火神祝融挥舞火鞭从南方奔来,火旗烧红了的酷暑。正午的日头似乎凝固在天空一动不动,所有的地方都像是处在烘炉之中,人们实在有些忍受不了了。

酷热在蔓延,就连多雨的南国水乡,也浇不灭难耐的炎夏酷暑:“泽国已炎暑,夏天仍永朝。炙床炉焰炽,熏野水波摇。飞鸟不敢度,鸣蝉应自焦。可怜花叶好,顦顇苦霜凋”。

你看,床铺就像火炉中的烈焰般滚烫。热气熏蒸的原野上,池水波浪正在蒸腾摇动。连鸟儿也没有胆量和勇气在炎阳下飞行,焦躁难捱的蝉虫也在树上唉声长叹。

更可惜那些美丽的花草,在这如火的烈日烧烤下几近枯萎,比起霜打凋零还要凄惨……难怪大诗人杜甫也发出“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的痛苦感叹呢。

古诗中的大暑,似乎比现在的暑天还要热。那么,没有降温设备的古人,又是怎么避暑消夏的呢?

《燕京岁时记·颁冰》载:“京师自数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门例有赐冰……民间则在街上有冰售出”。可见,酷暑之日,衙门赐冰解暑,京师人家也能买冰块解暑。

古人避暑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钱起倚着透风的绳床,摇着蒲扇《避暑纳凉》:“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唐·刘禹锡的水晶帘:“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唐·张仲素的凉屋:“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古诗中还有竹席、竹帘、瓷枕、水帘等消夏描述,更有冷食凉饮。仅《红楼梦》中就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记载。而普通人家避暑纳凉,除找个自然透风阴凉的地方,自己种的西瓜就成了天然的“冰浆仙液”。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溽暑至,大雨时行”“湿热交蒸”,此时到达顶点。

“大雨时行”是大暑伏夏的重要标志,而这随时而至的大雨,多为雷阵雨。俗话说“暑雨隔牛背”,以牛脊梁为界,左边雨水,右边阳光。所以,大暑节气,往往出现暴雨涝灾、天旱酷暑不均的年景。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很发达,但很多事情仍然受到自然的制约,更何况靠天等雨的古人呢,自然盼望风调雨顺,“雨水均”的心理是十分强烈的。

《水浒》里那首著名歌谣,唱出农民的苦楚与不平:“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王公贵族不止有丫环在身边“把扇摇”,可能还有自家的冰窖、自制的冰镇饮料哩!或是“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的冰凉瓷枕,“竹床高卧涤烦襟”的消暑床席……而“汗滴禾下土”的农民,顶着火辣辣的日头劳动,还要担心老天“不均的雨”,落不到自己田里而禾苗枯焦。

由此,就想起宋朝王令因暑热而思风雨:“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其思却不仅为解暑,更多了忧民济世之情,可谓胸怀天下心系民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